最近数毛社(Digital Foundry)最受期待的对比内容,便是以《赛博朋克2077》为测试平台,对任天堂Switch 2与Valve的Steam Deck进行全方位较量。
本文基于Digital Foundry评测报告撰写
表面上看这很合理——两款配置悬殊的掌机正面对决,更有CD Projekt RED官方宣称Switch 2版是当前最佳掌机体验。根据数毛社的评测,在底座模式下,本就不适合客厅游戏的Steam Deck被Switch 2遥遥领先;但在移动游戏场景中,双方各有胜负。
任何比较都需要考虑诸多前提:Steam Deck通过Proton兼容层运行PC版游戏,Switch 2则采用专属图形API直接调用硬件;其次Switch 2版本经过深度定制,虽然肉眼观感相近,实际差异显著;另外,Switch 2配备1080P屏幕,而Steam Deck为800P(16:9比例下720P);最后,任天堂主机搭载定制版DLSS技术,相较Steam Deck的FSR和XeSS方案优势更明显一些。
Steam Deck OLED虽分辨率较低,但其OLED屏幕提供惊艳的HDR效果——数毛社认为Switch 2甚至不具备真正的HDR显示能力。
掌机体验本身也存在本质差异。Steam Deck OLED虽分辨率较低,但其OLED屏幕提供惊艳的HDR效果——数毛社认为Switch 2甚至不具备真正的HDR显示能力。
在深入对比前,我们需要通过直接比对来理解《赛博朋克2077》移植版的设置参数——这并非易事,因为游戏为任天堂主机进行了专门调整。通过数毛社成员Mohammed Rayan逐帧分析PC版所有画质预设,与Switch 2同分辨率画面进行比对。下表展示了数毛社理解的画质模式(底座30帧)与性能模式(掌机40帧)对应的PC设置参数,并附赠PS5性能模式的相同参数对照。
有趣的是,PS5版的环境光遮蔽与体积雾分辨率等设置竟低于Switch 2——这是因为索尼主机运行分辨率更高,通过像素密度弥补了画质差异。
无论如何,这张图表揭示了Switch 2为保持体验所做的核心调整:不仅是降低分辨率与依赖DLSS,阴影渲染经过彻底重构,屏幕空间反射采用定制方案,LOD(细节层次)也由CDPR对几何体进行选择性优化。值得欣慰的是,CDPR并未采取极端缩水的处理方式。
让Steam Deck参与底座模式对比或许有失公允——这款设备本就不是为1080P游戏设计,而Switch 2在此领域表现卓越。
CDPR内部测试显示,Switch 2画质模式能更稳定地维持30帧,动态分辨率范围也更宽广。在"歌舞伎区"串流测试中,数毛社测得720P-1008P的动态窗口,而Steam Deck仅720P-765P。若关闭升频直接运行原生720P,Steam Deck性能会显著提升——这说明使用FSR3/XeSS实现1080P输出的计算代价极其高昂。
若对比40帧性能模式,差距更为明显:Switch 2的DRS范围扩展至540P-1080P,达标率更高;而Steam Deck使用FSR3时性能保留91%,XeSS时降至84%。简言之,高帧率需求下Steam Deck更显吃力——尤其当帧率下降时,Steam Deck往往处于540P下限,而Switch 2则能动态调整。在歌舞伎区场景40帧模式中,Steam Deck的540P-756P动态范围被Switch 2的630P-900P碾压,配合DLSS的优质升频,任天堂主机优势显著。
尽管数毛社尽力匹配设置,歌舞伎区测试初期仍显示Switch 2存在阴影级联缺失,但更突出的是其30帧稳定性。Switch 2不仅运行流畅,还通过DLSS和更广的动态范围提供更佳画质——此场景中渲染分辨率720P-1008P,而使用两种升频器的Steam Deck因严重掉帧,DRS窗口仅720P-765P。
具体数据:Switch 2平均29.5帧(锁30帧),FSR3版Steam Deck 27.4帧,XeSS版26.7帧。
40帧性能模式下,Switch 2在几何复杂度高的区域会触及极限,最低帧率甚至略逊于画质模式。测试开场Steam Deck在可能受CPU限制的区域表现接近Switch 2(XeSS与FSR3结果相似),但场景中段任天堂主机能紧贴40帧线,而Steam Deck则波动明显。此阶段Steam Deck像素数540P-756P,Switch 2则达630P-900P。
数毛社还采用"心中困兽"任务的市中心串流测试,城市穿梭与战斗更考验CPU。画质模式下Switch 2仍更稳定,但敌方车辆增多时帧率持续下降;40帧模式虽保持优势,但在复杂场景中两者帧率趋于接近——这可能源于相似的CPU瓶颈。不过Switch 2在这些区域仍保持更高分辨率。
Switch 2具有全方位优势,但能效表现才真正惊人。插座端测量显示其功耗18-19W,考虑电源效率后实际约16-17W——低于数毛社评测时的数据。更有趣的是,Steam Deck OLED性能监测显示稳定24-25W,插座端测量29-31W(电源转换损耗所致)。在尽可能接近的测试条件下,Switch 2以更低功耗实现更强性能——尽管采用理论上落后的三星8nm/10nm工艺(对比Steam Deck OLED的台积电6nm),这堪称奇迹。
底座模式对比对Steam Deck相当残酷——该设备本就不适合1080P游戏,即便使用升频技术。Switch 2性能更强、动态分辨率范围更广、升频方案更优,功耗却只有Deck OLED的三分之二。
在以上数毛社的Switch 2底座模式与Steam Deck对比下,接下来进入更相关的掌机性能测试——毕竟Steam Deck本就不主打客厅体验。但测试存在挑战:Switch 2无视频输出,如何采集数据?数毛社采用其内置录制系统(11Mbps 1080P30,半时域分辨率),虽精度有限但足以反映帧率波动。
歌舞伎区串流测试开局表现相近,仅Switch 2有轻微波动。场景高潮部分Switch 2偏离目标帧率更明显,但Steam Deck仅在碰撞检测触发时会短暂失锁30帧。关键差异在于功耗:Steam Deck OLED平均功耗24.5W,Switch 2在提供相近表现(略不稳定)时平均仅8.9W(基于整体续航测算),且凭借DLSS获得更纯净画质。
市中心测试压力更大,双方都频繁跌破30帧。由于场景事件动态生成(与其他赛车手互动越多帧率越低),Switch 2在30帧上限下会跌至23帧,而Steam Deck更平滑,仅偶尔落入20帧末段。但Switch 2仍保持巨大能效优势,并享有DLSS加成。
掌机模式下Steam Deck帧率稳定性更佳(测试采用30帧画质模式)。坦白说除非大幅降低Steam Deck画质,否则数毛社不建议任何设备尝试40帧模式——即便那样也难以稳定。
能效测试中,将Steam Deck的TDP从标准15W降至5W后,结果触目惊心:帧率暴跌至9.2帧,而同等功耗下Switch 2仍保持23-30帧。重返歌舞伎区场景,Steam Deck平均帧升至13帧,Switch 2却基本锁30帧且分辨率优势巨大。
不过Steam Deck OLED的高功耗被其50Wh大电池(对比Switch 2的19.75Wh)部分抵消。前文已证明,Steam Deck为不必要的1080P升频付出了性能代价。虽然仍有低于30帧的波动,但整体流畅度优于Switch 2——更何况其真正的HDR效果(非任天堂的近似方案)优势不容忽视。
总结:本次测试揭示了什么?
一款未经移动端定制改造、缺乏顶级升频技术的PC游戏,通过Proton层在Linux掌机运行,使Switch 2获得诸多决定性优势。底座模式下性能与渲染分辨率的差距如此显著,经过数毛社的测试,我们只能得出结论:Switch 2的GPU性能更强——尽管采用落后的制程工艺。Steam Deck的CPU理论上应该占优,但在数毛社的GPU瓶颈测试中难以体现。
掌机模式下的现实对比中,Steam Deck展现了竞争力:原生720P完美匹配其屏幕,无需像Switch 2(450P-810P动态范围)那样依赖DRS或升频。在疑似CPU瓶颈的场景,Steam Deck也能更稳定地维持30帧目标。没错,Steam Deck OLED的HDR是"真HDR",Switch 2无法企及。至于40帧模式?基于上述设置,Steam Deck基本出局——数毛社也不推荐Switch 2的40帧模式,尤其掌机模式下VRR似乎运作异常。
深度定制与DLSS技术使数毛社无法进行完全对等的测试,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:Switch 2的能效独步天下(远超本已高效的Steam Deck,更碾压多数Windows掌机)。根据19.75Wh电池支撑两小时以上的游戏实测,Switch 2运行《赛博朋克2077》掌机模式总功耗不足9W。在真机到手前,掌机能效本是Switch 2的最大悬念,如今这结果堪称惊艳。不过现实影响有限——Steam Deck OLED电池容量2.5倍于Switch 2,最终两者续航其实相近。
若必须选出赢家,Switch 2凭借开发者定制优化、DLSS技术和惊人能效胜出。即便画质设置无法100%对应,底座模式下性能、分辨率和整体画质的巨大优势使其遥遥领先。纯粹掌机体验中,Steam Deck不落下风,其OLED屏幕的HDR效果更具变革性。也有证据表明其CPU性能更优,但Switch 2以极低资源消耗(记住:仅1.1GHz CPU+561MHz GPU)达成如此成就,依然令人叹服。
旗开网配资-股票如何做杠杆-股票开户配资-配资查询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