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兰察,勇武且富有智谋,历战屡屡取得胜利。他在每次战斗前,总是以微服轻骑观察敌情,洞察敌军的弱点后,才集结兵力发起攻击,几乎总能获得胜利。—《清史稿》
在前几期的文章中,我们提到过清军中最为骁勇的索伦兵。那支源自白山黑水之间,人数并不众多,却以卓越战绩赢得“18世纪亚洲最强军”的称号。无论是为大清开疆拓土(如准噶尔战争、廓尔喀战争、征缅战争、大小金川之战)还是戍边保卫(如伊犁四营的索伦营驻守新疆百年),索伦兵的表现堪称完美。正所谓“强将手下无弱兵”,既然索伦兵如此强悍,那么他们的统帅自然非凡,而能称得上是“索伦兵第一悍将”的,非海兰察莫属。
海兰察,鄂温克族,满洲镶黄旗人(满清八旗常吸纳各族精英,既充实了八旗战力,也加强了各族对大清的向心力。海兰察便因战功被乾隆提升至镶黄旗),出身于多拉尔氏,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。初时,海兰察被乾隆选中,成为皇帝的侍卫,担任乾隆的保镖。一次,乾隆在木兰围场猎兽时,突然遭遇猛虎袭击,身边的侍卫一时慌乱不知所措,眼看着猛虎就要扑向乾隆,危急时刻,海兰察挺身而出,拉弓搭箭,只听得“嗖”的一声,箭矢如流星般射出,正中猛虎眉心,虎当场毙命。此役使海兰察名声大噪,乾隆因此对他十分赏识。
展开剩余72%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准噶尔汗国内部爆发动乱,准噶尔汗国的强势人物阿睦尔撒纳投降清朝,并愿意为清军提供帮助,协助讨伐准噶尔。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,乾隆帝决定亲自出征,征调南北两路大军进攻准噶尔。海兰察以索伦兵身份自告奋勇,踏上了西征战场,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实战。清军的攻击如同热汤泼雪,准噶尔军队溃不成军,最终清军顺利占领了准噶尔的都城伊犁,并生擒了准噶尔汗国的末代大汗达瓦齐,成功灭亡了准噶尔汗国。
然而,阿睦尔撒纳不久后反叛,再次挑起战火。乾隆帝再次派兵讨伐准噶尔。这一次,海兰察在战场上表现尤为突出,他在战斗中射杀了阿睦尔撒纳最重要的将领巴雅尔,重创了敌军的士气。随后的战斗中,清军再度攻入伊犁,成功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。乾隆帝亲自题写赞词:“烈风扫枯,迅其奚难。亦赖众杰,摧敌攻坚。于塔巴台,射巴雅尔。是其伟绩,勇鲜伦比。”并提拔海兰察为索伦营的统领。
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,乾隆帝派遣阿桂率领重兵征讨缅甸,海兰察率1500名索伦兵随征。这场第四次缅甸征战打响时,清军多路并进,势如破竹。然而,缅军在老官屯布防,利用险地进行了顽强抵抗,加之后勤保障困难,战局一度对清军不利。在此危急关头,海兰察再次冲锋在前,亲率索伦营攻击老官屯大寨,并在野战中以1000名索伦兵击败了缅军的7000名火枪兵,彻底打乱了缅军的阵脚。此战之后,缅军一看到穿着黄马褂的索伦兵就心生恐惧(索伦兵因屡立战功,被乾隆帝赏赐每人一件黄马褂),在清军与贵州藤牌兵的联合攻击下,缅军赖以为固守的老官屯大寨被攻陷,缅甸的战略通道被彻底打开,缅王孟驳不得不向大清称臣,并割让了自明朝以来占领的西双版纳等地。
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,廓尔喀(今尼泊尔)侵略西藏的后藏地区(今西藏日喀则一带),廓尔喀军队以战斗力强悍著称,特别是在大英帝国时期,廓尔喀兵团成为了英军的精锐部队。面对这次入侵,乾隆帝果断决定出兵应对,任命福康安为总指挥,带领两万清军出征,并命海兰察率领索伦营的1000名精兵随行。乾隆帝还特别写信嘱咐福康安,务必等海兰察到达后再对廓尔喀军发动进攻。
海兰察带领1000名索伦兵,历经五个月艰难跋涉,终于抵达雪域高原。当他与福康安汇合后,迅速整军休整,随即发动反击,成功将廓尔喀军逐出西藏。随后,海兰察亲自指挥索伦兵攻占热索河防线,穿越喜马拉雅山脉,突破了廓尔喀军精心防守的重重关卡,直逼加德满都。最终,迫使廓尔喀军对大清称臣纳贡,并承诺再也不敢侵犯西藏。海兰察的万里奔袭,所向披靡,令廓尔喀彻底屈服,战功赫赫,乾隆帝封他为一等超勇公爵。
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海兰察逝世。乾隆帝为了表彰他的一生功绩,特地将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(相当于唐朝的凌渊阁、西汉的麒麟阁,是纪念功臣的圣地)。乾隆帝还亲自为他作挽联:“勇而有谋,侍卫洊公。索伦巨擘,黼衣锡龙。图形四番,福禄鲜比。旋终於家,矜惜无已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配资-股票如何做杠杆-股票开户配资-配资查询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