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!我家孩子肛门掉出一块肉,怎么推都推不回去!”肛肠科的诊室里,一对父母带着15岁的小宇(化名)急得声音发颤。而这场慌乱的根源,竟是小宇每次上厕所时必做的事——抱着手机蹲半小时,直到刷完一整集视频才起身。经医师检查,小宇最终被确诊为直肠脱垂(俗称“脱肛”)。
在很多人印象里,“脱肛”是老年人的“专属病”,可数据显示,它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.5%,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6倍,且如今像小宇这样的青少年患者越来越多。今天就结合这个真实病例和专业医学知识,聊聊直肠脱垂的诱因、信号和应对方法,帮你避开那些“毁肛肠”的坏习惯。
一、为什么蹲厕刷手机,会让肠子“掉出来”?
提到“脱肛”,不少人会疑惑:好好的肠子怎么会脱出肛门?其实直肠就像被盆底肌肉和韧带支撑的“袋子”,一旦支撑力变弱,或持续受到外力压迫,就可能向下移位、脱出。而小宇长时间蹲厕刷手机的习惯,恰好踩中了两个“雷区”,也完美契合了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:
展开剩余82%01 长时间蹲厕=持续“压垮”直肠支撑
正常排便时间建议控制在5-10分钟,可小宇一蹲就是半小时。蹲姿本身会让直肠承受比坐姿更大的压力,加上手机分散注意力,他不自觉延长如厕时间,腹压持续升高——就像有人一直往下拽直肠的“支撑绳”(盆底肌肉、肛提肌等)。这些组织长期紧绷会逐渐松弛,而成人直肠脱垂本就常合并“盆底会阴下降、肛提肌松弛”等解剖异常,长期腹压叠加,最终导致直肠脱出。
02 直肠脱垂不是“突然发生”,而是“长期积累”
小宇的情况并非偶然。医生了解到,他之前就偶尔说“排便排不干净”,但家长没当回事。这正是直肠脱垂的早期信号——此时直肠可能已出现“不完全性脱垂”(仅黏膜层移位),只是还没严重到脱出肛门外;直到长期蹲厕的习惯持续加重损伤,才发展到“完全性脱垂”(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脱出),出现“肠子掉出来”的情况。
二、别等“掉肉”才警觉! 这4个信号是直肠脱垂的预警信号
很多人像小宇的家长一样,直到看到“脱出物”才重视,却不知道身体早就发出过预警。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,出现以下症状,哪怕没看到“掉肉”,也要警惕直肠脱垂:
01 “有东西掉出来”:最典型的信号。早期多在排便后脱出,便后能自行缩回(对应不完全性脱垂,脱出物淡红色、长2-3厘米,质地软);病情加重后,脱出物会变大(超过5厘米,呈宝塔状或圆柱状),需要用手托回,甚至咳嗽、走路、站立时都会掉出来。
02 总觉得“没排干净”:肛门处有明显下坠感,刚上完厕所仍觉得大便没排完。这是因为直肠移位后刺激肛门,产生“排空障碍”,也是直肠内脱垂(无明显脱出物)的核心症状,很多人会误以为是“便秘”,耽误治疗。
03 排便变“异常”:要么便秘(直肠排空功能受影响),用力半天排不出;要么大便变细、次数增多;严重时还会出现便血或黏液——这是脱出的直肠黏膜摩擦受损、糜烂破溃导致的,也是直肠外脱垂的常见继发症状。
04 肛门周围痒、湿:直肠黏膜脱出后可能有黏液不自主流出,让肛周皮肤长期潮湿,进而引发湿疹、瘙痒。不少人会误判为“痔疮”,但痔疮多伴随疼痛,而脱垂引发的瘙痒多与黏液刺激相关。
三、孩子确诊脱肛,一定要手术吗? 分“轻重”应对更科学
小宇就诊时,父母最担心的就是“要不要开刀”。其实并非所有直肠脱垂都需要手术,结合医学指南和临床建议,应对直肠脱垂要分“两步走”:
第一步:轻度情况 脱出物能自行缩回或用手能轻松推回
优先通过“非手术方式”恢复,核心是“改掉坏习惯+增强支撑力”,尤其适合青少年患者:
1 立刻停掉“蹲厕刷手机”:
把手机放在厕所外,排便时专注发力,严格控制时间在10分钟内——这是缓解病情的关键,很多青少年患者改掉这个习惯后,症状会明显减轻。
2 调整饮食防便秘、腹泻:
多吃芹菜、菠菜、苹果、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每天喝够1500-2000毫升水。长期便秘会加重腹压,而腹泻会刺激直肠,两者都会损伤支撑组织,必须重点预防。
3 练“凯格尔运动”(提肛运动):
每天早晚各1次,每次收缩肛门3-5秒、放松3-5秒,重复20-30次。这个运动能直接锻炼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,增强支撑力,就像给直肠的“支撑绳”“加粗加固”,是预防和改善脱垂的重要手段。
4 及时复位+护理皮肤:
若偶尔出现脱出,别慌——戴一次性手套,轻柔将脱出的粉红色黏膜推回肛门(避免用力拉扯,防止水肿嵌顿);之后用温水清洗肛周,擦干保持干燥,预防湿疹和感染。
第二步:重度脱出情况 脱出物无法推回,反复脱出、出血
如果坚持3-6个月非手术治疗后,症状没改善,或出现“脱出物嵌顿(推不回、疼痛)、反复便血、严重肛门失禁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坏死”等情况,就需要考虑手术。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腹、经会阴(经肛)手术。其中“Altemeier手术”(经会阴手术)创伤小、恢复快、并发症少,对性功能影响小,适合直肠全层脱垂、年老体弱或青少年患者,家长无需过度焦虑。
四、不只青少年 这3类人也是直肠脱垂的高危人群
虽然小宇是青少年,但直肠脱垂的“魔爪”并不只盯年轻人。结合发病率数据和临床经验,这几类人更要警惕:
长期便秘、腹泻者:便秘时用力排便会直接损伤直肠支撑组织;腹泻则会让直肠频繁受刺激,削弱肌肉功能,两者都是腹压升高的重要诱因,容易引发脱垂。
产后女性:女性发病率本就是男性的6倍,而分娩时盆底肌肉会过度拉伸,若产后恢复不好,支撑力会明显下降,更易引发脱垂。
缺乏锻炼的老年人:随年龄增长,盆底肌肉会自然松弛,加上很多老人有慢性咳嗽、前列腺增生(男性)等问题,腹压长期偏高,是直肠脱垂的高发人群。
最后要强调的是,直肠脱垂不是“不治之症”,但最怕“羞于启齿”。很多患者明明出现症状,却因觉得“尴尬”不愿就医,导致病情从早期拖到需要手术的程度。无论你是青少年、成年人还是老人,一旦发现肛肠异常,及时到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,早干预、早调整,大多能恢复良好。
毕竟,比起刷手机的几分钟快乐,拥有健康的肛肠才更重要——下次上厕所,不妨试着把手机留在门外吧!
来源:沈阳市肛肠医院
发布于:辽宁省旗开网配资-股票如何做杠杆-股票开户配资-配资查询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